close

2015.05.04

劉軒演講X畢業後的跳痛人生  
地點:成功大學成功廳

20150504_182300  

11187240_586133471529741_1398783732762379560_o  

11203625_586134461529642_8688449902639402136_o  

(photo by 成大畢聯會粉絲專頁)

之前讀過劉軒的幾本書,也買過《跳痛人生》,很喜歡他,也覺得他的經歷超酷!終於有機會聽他演講了QQQQ(太感人)

 

這是我這學期的第六場演講,繼李鴻源之後最喜歡的演講,而且超感謝畢聯會邀請劉軒,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講這個主題!

以前在Youtube上看很多IVY名校的畢業名人致詞,都覺得講得好精彩,激勵人心,給很多畢業生打了一劑強心針,今天有這樣的感覺,如果是在畢業典禮的時候聽到應該會感更有fu。

劉軒是個講話很有戲的人,他講的故事都活靈活現,「練習說話」一直是我給自己的功課之一,除了精簡、有邏輯,現在又多加一個有故事性、有感情(靈魂),好啦這是題外話,跟演講本身內容無關,只是我每次聽演講都習慣觀察別人是怎麼說話的。

 

 

來摘要一下今日的演講內容:

先從這張照片開始↓
20150504_200550  

這是他給的總結:

1. 每一個終點,就是另一個開始
2. 人都會比較,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
3. 人生苦短,把每一天當寶貴經驗
4. 說故事,換籠子,當個創意人
5. 出糗,也可以是出眾。
  今天的冤家,也可以是明天的貴人。


 

其實他一直在說故事,每一個總結都是由一段很精彩的故事帶出來的。

1. 每一個終點,就是另一個開始

一開始,他放了他在哈佛畢業當天的一張照片,講了他超級有$的英國貴族同學George請了一堆朋友吃飯的故事,吃到一半George的老爸站起來說:今天是我兒子的畢業典禮,感謝大家的參與,我要宣布,從今天開始,我不會再養他,所有的一切都將由他自己負責!

這時,劉軒問大家覺得如果你爸媽這樣對所有人宣示時,你會感到Yeah!Great!的舉手,大概10%的人吧,也就是他想講的,外國人幾乎都有這樣的體認,爸媽大約只養你到18歲,最多到大學畢業,你在大學四年中本來就要學習「該如何使自己能在未來活下去」,所以他們幾乎都在大一就開始找第一個實習機會,開始寫resume,開始去探索自己到底要什麼。而劉軒跟他的同學比較不一樣,別人在實習時,他選擇了回台灣玉井當志工XDDD後來,他的同學們進了華爾街,他則繼續專攻研究所。

所以前面的例子是,每當你以為到了一個終點,其實不過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。

 

 

2. 人都會比較,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

當他在念研究所,每天生活超級愜意的時候,他的同學有人創了一個可以做心理測驗的網站(他說裡面都在bullshit哈哈哈),總之那個網站人氣頗高,於是就有人出價要買下這個網站,兩千萬美金!因為是要分批給股票,但他同學拿到第一比現金是30萬美金,一個大學生突然擁有這麼多錢,他問劉軒說Hey,dude!我該做什麼!,因為劉軒有在玩DJ,而那位同學也很愛音樂,於是他提議他買下Boston最高級的夜店(正好要賣),殊不知他同學二話不說立馬衝去買,回來已經帶著店的鑰匙回來了XDDD但因為賣酒需要license,需要先跟一些什麼義大利黑手黨拜碼頭什麼的有點複雜......blablabla(以下省略),反正這個故事到最後就是劉軒的同學們即使到最後把錢都賠光光,但他們卻告訴他They have been such a great ride!就像搭雲霄飛車一樣,那個過程是很刺激的,從結果來看你可能會覺得一無所有,從華人的角度也可能覺得你花那麼多時間,結果沒賺錢就算了還把原本的都賠光光,但外國人覺得so what?!錢可以再賺(對哈佛學生來不難我覺得XD),但過程中被騙、或是經歷那些別人經歷不到的事才是最寶貴的。

而劉軒聽完這些身旁的人的故事,其實是有些挫折的,因為自己只是個研究生,但他的同學們卻已經在經歷各種事,所以才會有標題所講的,「人都會比較,所以你需要想什麼是重要的(priority)」,我覺得好中肯,跟我前一陣子的心境好像,每個人選擇的路是不同的,有的人在發光發熱的時候,有的人在低頭打拚,低頭的人不能只看到別人在發光所以覺得好羨慕,因為那一個發光發熱的人,正是上一個在低頭打拚的人。

劉軒用了一張圖做舉例,我在網路上找到↓
illusion_size  

「請問兩個黑色圓,哪個比較大呢?」

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,答案是兩個一樣大,只是因為右邊黑圓圈被比較小的外圓所包圍,所以視覺上看起來會比較大,凡事都是比較而來的,所以劉軒也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放得太大或太小,讓我想到我前幾天在關鍵評論網上看到的英國女演員譚蒂紐頓(Thandie Newton)(電影《2012》裡總統的女兒),她在TED上一場演講〈我以為的「自己」,只不過是別人眼中的倒映〉,我覺得其實是一樣道理。

 

3. 人生苦短,把每一天當寶貴經驗

劉軒一天在Harvard對面早餐店吃早餐,一個人匆匆忙忙衝進店理跟老闆交頭接耳,老闆趕忙關店並把劉軒趕走,他想說到底發生什麼事,原來是當時正是2001年9月11日,沒錯,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,劉軒有一個同學在那棟大廈上班,但整個災區全都斷訊無法連繫,劉軒是紐約人,一直希望可以回去幫忙,而後來剛好藉由慈濟的管道,他到那邊幫忙心理輔導,在那一週他聽了上千個故事,到後來自己也有點承受不住,因為畢竟自己不是學諮商專業,而且要在那麼短時間接收大量負面消息太吃不消,後來就沒有繼續了,但他提到:他所聽到的上千個故事,幾乎每個罹難者家屬都說:「早知道他今天早上出門時,我就要給他一個擁抱。」、「早知道______,我就_______。」所以那一次經驗,讓劉軒一輩子都忘不了,他想要體驗real life,每一天都是寶貴的一天。於是他回到台灣。

 

4. 說故事,換籠子,當個創意人

他回到台灣,在奧美公司找到工作,這是個講拍片的故事,有一次客戶是ING集團,他們的logo是一隻獅子,所以他們後來找到六福村要拍獅子,但因為必須拍獅子在叢林的感覺,於是有個攝影助理提議既然不能把獅子關在籠子裡,那就把我們關進籠子裡吧!這段他講得很生動,但我想要去洗澡了,所以快速帶過,總之就是這是ㄧ個很有趣的體驗,還被母獅子摸背,但有時候看似行不通的方法,換個角度、換個框架就會變成可能。Be creative,reframe the question.

 

 

5. 出糗,也可以是出眾。
  今天的冤家,也可以是明天的貴人。

這就是講他與老婆的認識契機啦,省略哈哈。但劉太太,真的好正!

 

 

最後,簡單記錄一下Q&A我所聽到的:

1. on and off都很重要,但華人很多都覺得一直on就是最好(耐操),不過我們都應該設一個自己的底限,到了怎樣的界限就必須off(例如我每天就是要關手機一小時)
2. 人一定要接觸大自然,會啟發我們最原始的東西
3. 要想的是「做什麼時會讓自己感到最comfortable、最開心」去挖掘那些真正的你(你喜歡挑戰性事務?你是領導型還是執行型?你喜歡跟一群人一起打拚的感覺?你喜歡自己闖?),而不是去想那些外在的光環或品牌(我覺得這是給找工作的人的一些想法)

 

 

What's your story?

20150504_200629 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